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于2024年6月14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正式成立。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平行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209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相关单位近百名多领域嘉宾参加。
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平行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副馆长王红涛主持,由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卢颖、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主任张福泉、原军事医学博物馆创始人王晓民、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崔大祥、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甄橙受邀作主题演讲。
主持人:王红涛
杨荣臣以“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题首先展开演讲。他指出:文化是一切的灵魂,应当贯穿于我们的社会、人文、科技各个层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面向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通过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让百姓认识医学、感悟医学,全方位、多层次了解祖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顾晋以“尊重生命最后的尊严”为主题演讲。顾院长作为我国肠癌诊治的权威专家,运用专业技术和医学人文理念,为无数患者照亮了重生之路。他以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讲述了他所服务的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病房,让晚期癌症患者毫无牵挂,有尊严而且平静地与世界告别的一个个实例。同时他强调每位医生应当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并将医学人文精神纳入学习日程。
卢颖以“传岐黄之道 扬杏林之术——北中医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与知识传播路径探析”为题,详细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历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及在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经验和体会。以讲好中药故事,从我的博物馆做起结束演讲。
正在援藏的吴东教授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藏传佛教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一项跨文化的混合研究”的成果,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宗教信仰对民族地区就医观念,就医行为、诊治方式的影响,以妥善处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张福泉的主讲题目是“中国放射肿瘤发展历程”。作为有着38年从事临床放疗经验的医生,他以详实的内容为大家讲述了我国放射肿瘤学专业发展的历程及现代放射治疗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王晓民作为资深(医学)博物馆人做了“中外医学博物馆概略”的主题演讲。他与嘉宾们探讨了中外医学博物馆的发展概况、特点、管理与运营。强调博物馆的建立要树立放眼世界的理念,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的收集、保护、研究、展览、科普和创新,增强中国医学和中国医学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崔大祥以“创新医学教育的思考”为题,将参与医学教育创新实践,为医学教育的创新途径提供了参考价值。他指出:医学教育要符合国家大战略,我们始终要保持医学的温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坚守医学的厚度。
甄橙分享了“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发展与思考”。她讲述了几家国内外医学博物馆的特色,探索医学博物馆可以从小的分科博物馆开始朝着综合的目标发展。未来建立的中国医学博物馆一定是中西医结合,海纳百川综合呈现。最后她倡议每届论坛都要有所突破,分享建馆的成功经验,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属于民族属于世界的中国医学博物馆。
演讲嘉宾(自上而下、由左至右):
杨荣臣、顾晋、卢颖、吴东、王晓民、张福泉、崔大祥、甄橙
与会专家在甄橙教授、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艳、四川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王灏的共同主持下,围绕“博物馆文物收集与研究”、“挖掘和讲好博物馆的文化故事”、“联盟如何发挥纽带作用推动医学博物馆事业发展”议题开展了圆桌及自由讨论。
在“博物馆文物收集与研究”圆桌论坛中,来自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龙霄飞提出要从博物馆定位出发,征集能体现博物馆特色的文物,针对缺环缺项重点征集,根据展览需求专题征集,同时要对文物进行研究,让文物“活起来”。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连冕提出应制定医学博物馆文物定级标准,更好地展示和研究文物。同时,博物馆的展示工作应避免罗列和仓储式陈列,要注重展品与观者的互动,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格伦强调博物馆建设要有研究、有定位,要打造空间容器,融合有形和无形、高科技多学科,风格要简约而不简单,让博物馆成为医学的殿堂和大众受教育的场所。
北京伍连德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黄建堃介绍了伍连德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以及为弘扬伍连德精神所做的工作,包括出版《伍连德画传》、推动《中国医史》马来亚文版和英文版的出版等。
盛京施医院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巍巍分享了自己作为基层博物馆工作者,怀着家族医学世家情怀,收集沈阳医学史藏品和照片,以及推动修建医学博物馆的经历。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王哲然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包括定位、功能和藏品收藏经验,如从校内实验室收集老旧科学仪器、从海外购买和复原等。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李洪波从博物馆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角度,强调要把握展品、观众和空间的关系,注重人文空间和观众心理距离,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
在“挖掘和讲好博物馆的文化故事”圆桌论坛中,四川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王灏作为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展览策划人,分享了一些冷知识,如明朝的官方外语波斯语等,并提出中国医学博物馆应是世界的博物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焦健姿认为博物馆文化建设与医学人文出版紧密相连,博物馆为出版提供素材和灵感,出版为博物馆提供展示平台和促进创新发展。
谢尚融则从美团副总裁的角度,强调了医药事务的重要性,包括方便购药、保证用药安全等,并认为建设医学博物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医药的认知。
重庆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绍了重庆考古研究院在挖掘与中医相关遗址方面的成果,如汉墓中的药丸、钓鱼城的寺庙等,强调了考古对于构建中医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主任赵洋强调了博物馆文化建设对社会的作用,包括价值引领、展示医学独特精神气质等,并介绍了中国科技馆的实践经验。
王德耀从全国卫生管理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的角度,提出博物馆建设要挖掘和展示文化,可借鉴河南大象出版社的案例,同时建议创办医学人文杂志。
中联口述历史整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文强和龑建议中国医学历史博物馆把握科学、民族、时代等方向,展示医学发展历程,同时要记录和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医学史。
圆桌论坛
最后,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秘书处为首都医科大学等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及个人颁发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成员单位”证书。
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首批联盟成员单位(部分)
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首批联盟成员个人(部分)
正如本次论坛大会主席韩启德指出,文物不及时加以收藏就会消失,我国的现代医学博物馆需要全国医学界同道们齐心协力,建立中国医学博物馆联盟,加快收集这些宝贵的财富。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应从专科走向综合,从医学人员走向普通公众,从传统走向数字。
医学博物馆联盟要坚决落实韩启德提出的“自下而上、水到渠成,多点启动、形成合力,定期交流、合作共赢,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三十二字指导方针。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建成广泛容纳中西医学的大型综合国家级医学博物馆。
本届论坛圆满成功,翘首以待愿第三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硕果呈现。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微信公众号)